寒风凛冽,位于重庆最北端的城口县迎来几场大雪,莽莽群山银装素裹。赵友安走进自家炕房,检查新一批腊肉的熏制情况。
“天很冷,但忙起来就热乎了!”赵友安目前经营着一家老字号腊肉企业,也是重庆的市级非遗“城口老腊肉制作工艺”传承人。
在城口,炕腊肉的习俗已传承数百年。富硒带上孕育出的高山生态猪,通过“低温发酵、高炕慢火”的特色制作工艺加工,造就了城口老腊肉的独特风味。但由于交通不便,它一度“藏在深山人未识”。
(相关资料图)
1月4日,在重庆市城口县修齐镇赵孝春野生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工人在码放熏制好的腊味。新华社记者黄伟 摄
赵友安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初,他的父亲赵孝春在河边开酒坊,用酒糟养猪。“1994年生猪价格大跌,几百头猪卖不出去,只能腌成腊肉。我和父亲把腊肉拉去万州卖,没想到竟挣了7万多元,这才意识到腊肉是个致富法宝。”赵友安说。
后来,城口老腊肉的名气逐渐打响,赵孝春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在他的带动下,不少人开始卖腊肉。近年来,城口县全力促进这一特色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其生产规模、经济价值和品牌影响。
在城口县厚坪乡,乡党委书记曾棱说:“乡里养生猪的农户很多,我们鼓励大家通过做腊肉提高生猪附加值,现已建起5个非遗工坊、10个传统炕房,还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打开了销路。”
城口县厚坪乡红色村村民何宜香经营着一家腊肉工坊,2022年收入50多万元。何宜香计划着,今年把自家的种猪借给脱贫户和低保户,等生下小猪崽再还她一头作为“利息”。她说:“种苞谷卖不了几个钱,但用苞谷喂成优质土猪,既可以做腊肉,也可以卖给企业,收入就高多了。”
1月4日,在重庆市城口县厚坪乡红色村,村民何宜香(左)向前来购买腊肉的消费者介绍正在熏制的腊肉产品。新华社记者黄伟 摄
过去,困扰城口老腊肉“出山”的最大障碍是交通。为提升腊肉知名度,赵孝春父子曾到全国各地参加展销会。赵友安记得,那时从城口到广州要坐整整一周的绿皮火车,下车时父亲的脚肿得老高,走不了路。
随着城开高速公路全线通车,物流运输短板不断补齐,腊肉搭上了互联网电商的快车,流向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远在北京、上海的客人给何宜香发微信:“老腊肉吃起来很香。”指着炕房上满满的腊肉,何宜香笑着说:“这是真正的高山土猪肉,平时都喂苞谷、红苕,味道肯定有保障!”
为适应消费者的多样需求,“黑科技”也开始应用于老腊肉产业。“消费者选中一头猪并认购后,可以实时监测它的生长过程以及饮食和环境等情况,买得放心、吃得安心。”重庆巴山物语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华勤介绍,基于生猪溯源系统,该公司开启了消费者认购模式,目前已覆盖100多家农户。
目前,城口老腊肉年销量达8000吨,年产值达8亿元,每年带动1.5万余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建设城口老腊肉快检中心,进一步完善生猪溯源系统,提升屠宰加工和冷链配送能力,助推老腊肉产业‘再出发’,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城口县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付星基说。(记者周思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