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陕西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示范园里,枝杈上吐出一颗颗嫩芽。
“瞧!刚修完枝,果树都在攒着劲呢。新技术、新品种,再加上得天独厚的环境,苹果是咱这儿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村支书张润生快人快语。
好土地咋长出好苹果?
(资料图片)
“一靠政策,二靠技术,三靠改革。”张润生掰着手指一一道来:
政策是支撑。这些年各种产业帮扶就没断过。打机井、上滴灌,搭建防雹网,引进智能筛选生产线……农民盼啥,政府就帮啥。
技术是关键。过去由于品种老化,树越长越高,果越结越小。农技专家专门攻关,推广矮化种植,一系列新技术解开难题,让苹果品质上了新台阶。
改革是动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一场“三变”改革,激发苹果产业发展活力。村里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打造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村民人人成了股东。目前全村建成1060亩高标准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
苹果红了,村民日子甜了。走进南沟村,平整的水泥路,整齐的房屋,现代化果园设施齐备,木屋酒店、观景台引来八方游客。驻村干部张光红感慨:“产业兴了,村里人气旺了,十几个大学生都纷纷返乡了。”
红苹果映照出南沟村的未来。在村里研学基地实习的大学生马蓉蓉说:“我毕业后打算回村里工作,我们赶上好时代,乡村振兴一定大有可为!”
做强产业,健全机制,稳定脱贫有底气
南沟村是个缩影。近日,记者跟随“弘扬延安精神,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采访组在陕西采访,看到三秦大地越来越多的脱贫村面貌新起来,产业旺起来,人气聚起来,阔步迈向乡村振兴。
一大早,铜川市庙湾镇蔡河村脱贫户方先清来到香菇大棚,给菌棒“翻身”。“再过个把月,新一茬香菇就出来了。”方先清开心地说,他承包了13个大棚,去年纯收入8万多元。
稳定脱贫,关键要靠产业。刚开始听说种香菇,方先清担心风险大,没敢迈出这一步。镇村干部一次次上门,解释政策:“你如果想种香菇,可以向村里的集体经济合作社租借菌棒。公司全程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出菇后,再还租金。”
新模式打消了方先清的顾虑,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如今,庙湾镇年产菌棒1000万棒、年产香菇酱300万瓶,累计带动2000余户群众,人均年增收1.2万元。
发展脱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
渭南市潼关县金桥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正在除草的城关街道庆丰村村民宋三鱼说:“我每天能挣百来块,加上土地流转租金,一年收入3万多元。”据悉,园区每年支出劳务费400多万元,为周边200多个村民提供稳定务工岗位。
“我们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技术培训、示范带动等多种方式,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发展。”渭南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飞介绍,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总产值突破百亿元,随着利益联结机制日益完善,园区带动农民增收效益明显。
“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新型经营主体更好地联农带农,发挥新型主体和农户各自所长,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表示,新型主体应该“抓两端带中间”,负责前端的农资供应、技术服务和后端的加工、销售,指导农户做好中间生产管理,最大限度降低产业风险,带动农户稳定增收。
陕西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亚政介绍,近年来,陕西立足脱贫地区资源优势,促进山地苹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做优,持续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让206.5万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
稳定就业,精准施策,内生动力更强劲
一面培育提升产业,一面着力稳定就业,陕西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商洛市山阳县十里铺街道高一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脱贫户管西云在社区制衣工厂找到了新工作,“月收入2800元,家门口上班,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这样的好日子,过去哪想得到。”
十里铺街道干部柳飞介绍,当地根据搬迁群众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提供就业岗位,不少社区工厂实行弹性上班制度,按照基础工资加计件收入的方式灵活计薪,社区还建了妇女儿童之家,由志愿者帮忙照看放学后的孩子,解决就业群众的后顾之忧。
“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开展以来,县里建设产业园区、社区工厂、就业帮扶车间268个,同时通过劳务输出、创业带动、公益岗位安置等多种方式,实现了有劳动能力易地搬迁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山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春华说。
“有了工作心里不愁,全家不担心返贫了。”渭南市富平县曹村镇便民服务中心,成莎莎正接待群众咨询、帮助群众办理医保业务。
去年,成莎莎从渭南师范学院毕业。为方便照顾家里,她希望找一份离家近且较为稳定的工作。刚好,当地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为有需求的脱贫家庭毕业生提供就业帮扶。不久之后,成莎莎便在曹村镇便民服务中心上了班。
“对于未就业的‘雨露计划’毕业生,我们结对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优先推荐岗位,优先落实政策,优先组织培训见习,促进尽快就业。”富平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田锋说。
“一人实现就业,全家稳定脱贫。”孙亚政介绍,为给脱贫户打造更多的就业饭碗,陕西省开展了“春暖农民工”“雨露计划+”等就业帮扶专项活动,实现劳动力实名现状数据库、培训数据库和需求数据库“三库联动”,精准对接技能培训与就业需求,去年脱贫劳动力和监测对象务工规模219.4万人,大大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
延链、强链、补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兴产业、促就业,脱贫基础不断稳固。去年陕西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277元,较上年增长14.2%,20.93万监测对象都落实了精准帮扶措施,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脱贫县、脱贫村铆足干劲,用脱贫攻坚的“金钥匙”,打开乡村振兴的“致富门”。
瞄准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陕西省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人居环境舒适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不断提升。
绿色镇坪、山水如画,一个个村庄散落在崇山峻岭中,平坦的彩虹公路将一个个美丽乡村串珠成链。
安康市镇坪县上竹镇湘坪村村民周利红开了家农庄,去年纯利润近30万元。“我们这里生态好环境美,经过这几年的建设,乡村生活越来越便利,游客越来越多。”
近年来,镇坪县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一个个脱贫村通了产业路,喝上自来水,连上互联网,建起了旅游厕所及停车场。富有特色的村庄宜居宜业又宜游,成为乡村游的目的地。
环境好起来,产业旺起来,山沟里的“土特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长”成富民大产业。
时下,正是香椿上市季节。安康市紫阳县高桥镇裴坝村,漫山遍野的香椿树吐出红油油的嫩芽。脱贫户夏俭成挎着竹篮、背着背篓穿梭林间,忙着采摘头一茬椿芽。“手上握着订单,种香椿收益稳稳的。”夏俭成告诉记者,采摘下来的椿芽,由紫阳县山野食品有限公司保底统一收购。
随着香椿产量逐年递增,龙头企业建起冷链物流库,上马香椿酱生产线,年产香椿酱400万瓶。为了让好东西卖上好价钱,公司线下服务36家餐饮企业,线上搭建销售平台,产加销贯通,带动全县种植香椿1.3万余亩,促进1万余人增收。
小木耳成了大产业,猕猴桃成了致富桃,红苹果成了振兴果……聚焦延链、强链、补链,陕西把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全面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孙亚政说。
《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24日 18 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