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稳天下安。现在正是春耕春播的关键时节,新华社记者在河南、山东、四川、江苏等地的田间地头采访了解到,在广袤农田里,智能化农业管理系统的应用、新型农机农资的登场、5G网络的普及,令这个春耕充满“科技范儿”。
河南是中国的产粮大省。当前,全省8500多万亩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这也正是为小麦浇灌施肥、促弱转壮的关键时期。
【资料图】
河南省鹤壁市打造了“5G+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在当地的5G数字农业控制中心,技术人员通过物联网平台数据科学分析、统计施肥和浇灌面积,推荐符合小麦生长需求的灌溉、施肥和施药标准,利用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自动实施喷灌施肥。
河南省鹤壁市农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冯素全说,“现在主要进行的工作是追肥每亩30斤,喷灌浇地每道管4个半小时,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小麦的生长,实现这个小麦弱苗变壮苗的目的,使用喷灌浇水均匀,很大程度上起到节水灌溉的目的。5G数字农业的实施,能够很好地促进我们对大田生产的管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绿色食品种植。”
此外,针对今年小麦苗情特点和天气情况,当地还组织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开展春耕春管工作。农技专家指导农户们因地制宜、因苗施策,引导广大农户科学进行田间管理。
河南省鹤壁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靳海林表示,“对全市苗情来说的话,我们通过前一段苗情调查,目前我市一二类的苗情现在是96.6%,明显好于往年,很有信心把今年夏粮生产打好一个好的基础,为夏粮丰收提供我们这个技术保证。”
地温回升,小麦将陆续返青、起身、拔节,也就到了鲁北地区小麦田间管理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47岁的张庆海是个种了20多年地的“老把式”。通常,春耕时节是张庆海最忙的时候,但如今不一样了。
张庆海说,“原先说起农业机械,一般是指收割机、拖拉机等;一说起农用物资,人们大多会想到农药、种子、化肥等;现在,再这么说可就过时了。就拿我来说吧,手机算是新型农机,数据算是新型农资,它们在春耕生产中的作用一点儿都不比原先那些小。要是在以前,啥时候除草、浇水,我得凭经验,自己估摸着来;现在,点点手机就啥都知道了。地变聪明了,人变‘懒’了。”
张庆海的地块位于东李镇1800亩数字化“吨半粮”生产能力试验基地。基地内有2个800万像素、可360度旋转的高清摄像头,可以看清每株麦苗的生长情况,搭配气象站、环境传感器、作物长势监测仪、虫情监测仪等设备详细采集数据,通过5G网络回传并分析数据,可以精准提示农户农事活动内容。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东李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肖长健介绍,“过去农民靠经验种田,未来农民靠数据种田。利用物联网、无人机遥感、地面监测、智能农机、视频监控等新技术,一对一向种植户推送所属田块气象监测、土壤数据、作物长势监控等10余项农事指导服务,指导种粮大户实现科学种植,降本增效。”
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是典型的四川盆地边缘丘区农业县。全县有耕地面积64.7万亩,其中80%都是丘陵山地。丘陵地区地块小、大规模机械化耕种条件差。
当地的“老农民”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农机手根据地貌条件,选用小型灵活的履带拖拉机进行土地整理。一块4亩的田地需要一个劳动力花费四天时间整理,但小型机械进场只需要半个小时完成,大幅提高效率。
“老农民”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周建伟说,“在我们这儿丘区和其他平原地区不一样,平原大多使用轮式拖拉机,在我们丘区轮式拖拉机用不上,通过性能特别差,再加上耕作条件也不一样。我们第一选择履带式拖拉机,通过性更强,第二履带式拖拉机承重也不一样,受力面积也不一样,所以在我们丘区特别实用,效率也特别高。”
在江苏省扬州市槐泗蔬菜基地内,一排排摆放整齐的绿色嫩苗长势喜人。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蔬果产业,通过建设电气化育苗大棚,不仅提升了蔬果的产量和品质,也为周围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效益。目前,育苗室有番茄、黄瓜、辣椒等数十个品种的种苗,每天都有种植户前来采购。
江苏里下河农科所技术员吕洁介绍,“我们在基地建设了地源热泵、自动喷淋、移动苗床、补光灯等现代化种植设备,可以精准控制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以及含氧量,培育出来的种苗品质更好,产量也更高。”
2月27日,湖南省常宁市西岭镇西冲村农民在田间挑运肥料。新华社发(周秀鱼春 摄)
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一系列“硬指标”,要求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增产难度大,在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之外,还需要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
5G网络实施传输、数字农业智能分析、农技专家现场指导、因地制宜机械化作业……科技在各地春耕中大显身手也正是落实藏粮于技的体现。
记者:姜亮、叶婧、萧永航、
杨进、龙泠宇、刘宇轩
报道员:何欣涛、张文、邓美平、张政
编辑:熊洁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音视频部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