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12月9日电(吴万蓉)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境内,是距今约5800年到5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因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曾发现稻壳的碳化物,考古专家推测当地先民早已开始种植栽培水稻。
(相关资料图)
时光跨越五千余年,如今的含山正利用打造凌家滩国家遗址公园契机,挖掘文化底蕴,推进区域品牌“含山大米”与旅游观光业融合发展,用心写好“米”文章,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文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含山县位于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的东岸,耕地52.2万亩,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5万亩,总产22万吨,是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涵养区。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打造‘含山大米’品牌,逐步推进含山县粮、油、茶、果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含山打造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安徽凌家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茂明介绍:“‘含山大米’品牌起源于5000余年前的凌家滩,这里的先人已有种植水稻的习惯,充分展现了含山大米品牌浓厚的文化底蕴。”
光有文化底蕴还不够,还要有适合当地发展的龙头产品。近年来,含山县将“含山大米”作为“十四五”时期“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成立品牌农业办,全面负责“含山大米”等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工作。
品牌赋能增强抗风险能力
经历了紧张忙碌的秋收冬种后,含山县环峰镇华军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潘作军与含山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研究员刘守荣一起来到田里,交流病虫害管理技术。
冬种时节,科技特派员刘守荣在田间地头指导种植大户潘作军对农田进行病虫害管理。新华网发(吴军 摄)
潘作军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也是当地乡村振兴带头人。目前,除了个人承包的两千亩农田外,他还联合当地6家农业企业,流转承包农田1万多亩,其中有2000亩种植的就是“含山大米”。
“‘含山大米’的抗风险能力更强,经济效益更高。” 潘作军介绍,“含山大米”实行订单制生产,在合同中明确了保底价格。“今年‘含山大米’的收购价是1.39元/斤,高于市场价0.15元/斤以上,算上补贴等,亩均可以增收200多元。”潘作军笑着算起了账。
科技赋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021年12月,为解决含山大米加工企业不强的问题,经含山县国资委授权,由城投公司注资2亿元,成立安徽凌家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以“含山大米”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力争通过市场化运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助力乡村振兴。
工人操作机器进行机械化收割。(含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持续提高科技水平,该县在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及诺普信农药公司等科技院校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江苏省水韵苏米研究院深度合作,开展专用品种培育、标准化生产、育种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提升含山大米科技水平。
此外,该县坚持科技赋能,搭建服务平台,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目前含山大米基地机插秧社会化服务面积达4.3万亩,无人机飞防作业面积达8万亩次以上。王茂明介绍,该县正在重点打造创新产业研发基地,建设集展销中心、农业大数据中心、科技研发中心、电商营销中心、青年创业孵化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创中心,未来将实现10万亩含山大米生产基地农田全域数字化。
产业赋能促进农旅融合新业态
资料图:航拍含山县大米种植基地。(含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含山在延长产业链做文章,让产业振兴有了新抓手和新盼头。含山县品牌农业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利用打造凌家滩国家遗址公园契机,深入推进含山大米与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相融合,鼓励发展稻田景观、农事体验、研学教育等新业态,打造农业研学游核心示范区。
“立足‘含山大米’,将来我们要争创‘中国好粮油’产品称号,努力实现‘北有五常、南有含山’的品牌创建目标。” 含山县品牌农业办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关键词: